美國財經雜誌SmartMoney Magazine創刊至今,已整整20個春秋。這20年間,股票市場經歷過不少動蕩起伏,見證了谷歌(Google)的上市、網絡公司Pets.com的一敗塗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破產、以及蘋果公司(Apple)成為全球最大企業的成功。不過,儘管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和全球金融危機讓市場歷盡劫難,但如果投資者在1992年4月第一本《SmartMoney》上架時買入了下面這些股票,則能夠收穫不菲的回報。
為了找出過去20年裡表現最好的10隻股票,我們首先把搜索對象限定為1992年4月時被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涵蓋在內的上市公司。這個指數追踪美國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股票。其成份股中包括大量小型股,不過其涵蓋的總市值相當於美國可投資市場的98%。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在這裡面搜索過去20年裡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股票。
當然,如果投資者在1992年4月時買入一隻指數基金,在經歷這些年的動蕩起伏後,持有該基金也能獲得不錯的回報: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這些年的回報率是382%,也就是說,若獨青睞指數投資,那麼投資者如今手中的財富已是當年的四倍了。不過,這十佳股票在過去20年裡產生的總回報率則要高達9,839%。換言之,如果你在1992年4月用1,000美元來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那麼今天這份投資的價值將是3,820美元,但如果這1,000美元用來買下文列出的這10隻股票,那麼你的投資組合如今的價值將是98,393美元。
投資者若要在當年發現這些股市的大贏家,的確需要費些力氣。追踪研究這些股票時間超過10年或15年的分析師不過才寥寥一兩個人,更何況在1992年,這其中的大部分公司都還只是無名小卒。美國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首席股票策略師保羅•萊森(Paul Larson)指出,其中一些公司至今還只能算是中型、甚至小型股,這意味著在1992年時,它們很可能只是些微型企業。萊森說,“如果你希望持有一家市值能夠增長50倍甚至60倍的上市公司股票,那麼在你持有大型股時這個願望將很難實現。”他表示,規模較小的股票風險會更高,不過“如果你找對了,那麼你勢必會得到很可觀的回報。”
某些行業裡出現大贏家的可能性更高。專家們指出,若能持有科技和生物科技行業的微型股,那麼你大獲全勝的機率會遠遠高於持有那些平淡乏味的房地產類股或是公共事業類股。但反過來講,這樣你虧到一敗塗地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在不同行業裡,一家能夠帶來豐厚回報的企業需要具備何種素質也不盡相同。對於下文列出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從一種暢銷藥起家,然後開發出更多暢銷藥的改良產品以強化其在同類品牌中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開發更多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的新藥。對於製造型企業來說,他們需要搭上行業增長的順風車,然後在這個不斷擴大的市場中爭取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諸如移動電話這樣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新技術搭上關係沒什麼壞處,不過,若能掌握這個新技術中的一項關鍵專利就更有價值了。
另外,若要獲得9,000%的回報,投資者還需在其中幾隻股票出現大幅下挫時經得住考驗。這裡面有幾隻股票在互聯網泡沫時期跌勢慘重,而且迄今也沒有完全恢復元氣──不過持有這些股票仍能夠讓投資者手中的財富在這些年後,變成當初的80倍、甚至90倍。蘋果公司以其3,000%左右的回報率沒能成功躋身這十強,不過這十強股票中,的確有兩家公司與iPhone手機有關。下面就是這十強股票:
第十位:Astronics
自1992年4月以來的總回報率:6,004%
該公司是一家商用航天設備供應商,生產的產品包括安裝在飛機座椅背面的電視屏幕、以及讓乘客在搭乘飛機時能夠給隨身帶的小電器充電的電源插座。該股股價在2007年達到峰值,當時報價接近每股50美元;目前該股價格不到33美元。
第九位:Celgene Corporation
自1992年4月以來的總回報率:6,244%
這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其成功大多要歸功於該公司所生產的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多發性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在Piper Jaffray研究生物科技行業的分析師伊恩•索麥亞(Ian Somaiya)說,“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家很棒的公司,其生產的藥物也很棒。”據索麥亞稱,他向投資者推薦買入這隻股票已經有15年的時間了。索麥亞表示,該公司旗下用於治療血癌的藥物包括沙利度胺(Thalomid, 又名thalidomide)和來那度胺(Revlimid),這兩種藥物都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壽命大大延長了,其中,來那度胺是沙利度胺的仿製藥,前者比後者的副作用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