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即1929年10月24日到29日,短短六天、四個交易日,美國股市風雲突變,遭遇了連續的暴跌。從1929年的頂部到1932年才最終到來的底部,美股損失幅度接近90%。這一場股災也同時宣告了“咆哮20年代”好日子的結束和可怕的大蕭條的到來。大蕭條以及隨後的羅斯福新政又深刻改變了美國和世界歷史的進程。
九十年後的今天,雖然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穩定性早已不是當年可比,但是市場的本質並沒有變化,而且,在美股無限接近歷史最高點,而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形勢又難言樂觀的背景下,回顧歷史,又有著一番別樣的意味——
1929年10月24日,週四,曼哈頓島南端一條叫做華爾街的狹窄街道上,人頭攢動,擁塞了整條街道。這種情況其實頗為罕見,因為街上最顯著的建築物紐約證交所要到上午10時才會開門營業,但是數量驚人的人群居然早早就開始在門口聚集。
這絕非什麼好消息。這些人聚集在這裡可不是要舉行慶祝的遊行,相反,空氣中到處都是擔心、害怕,乃至於恐慌的味道,令人窒息。在前一天交易日收盤前的最後一小時,金融市場突然暴跌,短短的時間內爆發出一波慌亂的行情,多達260萬股股票在混亂中脫手。或許,慌亂都不足以準確描摹曾經發生的一切,應該說那是一場裹挾著恐懼與惶惑的颶風。
於是,這天一早,下曼哈頓的街頭會上演這樣一幕罕見的場景,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事實上,在本週餘下的時間裡,乃至下一周,市場都一直沒能擺脫下跌的螺旋。下週一,美國股市的總市值繼續損失12.8%,而周二,即未來將會載入史冊的1929年10月29日,股市再跌12%。
那些週四早晨因為擔心而早早來到紐約證交所門前的人們,現在都已經陷入了深度的沮喪,心灰意冷。正如《紐約時報》當時一篇報導所指出的,個人的金融災難在華爾街上成為了一種無所不在的普遍現象:“這裡沒有笑容,但也沒有淚水,有的只是難兄難弟之間的同病相憐。每個人都想告訴鄰人自己損失了多少錢,但是沒有人會願意傾聽,因為這樣的故事每個人都聽了太多遍了。”
崩盤為何發生?
事前,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預見到這一場浩劫的發生。過去好幾年的時間裡,美國一直處在高度繁榮當中。當時世界上其他的工業化國家大多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四年劫難,經濟被嚴重破壞,甚至瀕臨崩潰,但是孤懸西半球,在尾聲階段才參戰的美國則不同,幾乎是毫髮無損地迅速崛起了。
接下來的十年,從工業到文化,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整個美國都進入了一段重大轉型期。一切都欣欣向榮。“就業機會充足,工資穩步增長。”《華爾街日報》金融記者布魯門塔爾(Karen Blumenthal)總結道,“1920年代可不僅僅是只有曼妙的爵士樂和查爾斯頓搖擺舞,相反,這是一個咆哮的年代,繁榮時代讓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樂觀。”
在所謂“咆哮的20年代”當中,工業家和銀行家成為了國家英雄,他們因自己所創造的財富也成為了大家羨慕和欽佩的對象。每一位美國草根階層也都在幻想著擁有一份自己的小小財富。國家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的總裁、同樣屬於“國家英雄”之一的米切爾(Charles Mitchell)適時登場了,他將在這繁榮史上書寫屬於自己的段落。
米切爾的靈感來自於自由公債。這是一種一戰最後兩年面向公眾發行的債券,目的是為了籌措支持協約國軍事行動的資金。當時,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和喬遜(Al Jolson)等文化偶像都為這種債券代言,而公眾也將購買債券視作是一種愛國精神的體現——不必說,那4.25%的利息更是錦上添花。就這樣,投資的理念真正開始在全美層面普及開來。
自由公債的發售者是**,這當然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是歸根結底,自由公債的成功至少意味著,在公眾的頭腦當中,將儲蓄投入股票,參與到金融市場當中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被認為是冒險,相反,倒變成了一件可敬的事情。
米切爾抓住機會,在全國到處設立券商辦公室,來滿足,乃至於進一步鼓勵和培育這種新生的股市投資需求。到1920年代中期,已經有300萬美國人受到這種以簡單方法致富的理念的吸引,成為了股票投資者。股市也確實是一路走高。一位投資者如果在1928年3月買進了股票,不管它是來自連鎖百貨商店蒙哥馬利沃德(Montgomery Ward)還是公用事業公司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短短十八個月之後,這筆投資的價值都將翻上一番。

哪怕是那些極為保守的老派商人,面對著這股洶湧的淘金潮,也都再無法繼續抗拒下去了。“市場似乎是被施了魔法。”布魯門塔爾回顧道,“富足而振奮人心的日子似乎永遠也不會到頭。不管是政治家、學者還是商人,大家都大聲宣布,一個全新時代已經到來,古老的盛衰規律已經徹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