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過1973年股災,我自以為是投資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贏其它所有投資者。到1974年7月,恆生指數已由1 774點跌至478點,跌幅達73%,應該入市了吧!當時我選中和記企業(已除牌,即今和記黃埔〔$(00013)$ .HK〕的前身),從每股8港元開始一直買至每股1港元。結果1974年12月恆指跌至150點時,自己的50萬港元投資,市值變成只有10萬港元。
今天回想起來,那是自己另一次“好運”。我現在很感謝和記企業,讓我在30歲前上了關於投資的寶貴一課。不但知道股市專門收拾自以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的投資知識非常不夠,從此學會一句”止損不止賺”,一生受用。
2. 趁勢其中一個要訣,是要留意大環境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影響香港最大的一個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賣土地50公頃的規定。當年我老曹在專欄中大力鼓勵讀者投資地產股或房地產市場,自己也積極買入地產股並持有兩個住宅單位。1997年7月“賣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應85 000個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應平均不多於30 000個)。供應突然增加,此時不賣更待何時?
不過,趁勢並不只是跟著群眾的趨勢而行,有很多時侯也要與群眾對著幹,因為群眾在市場拐點出現時,判斷往往是錯的!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人心惶惶,但純粹就投資角度來說,卻是入市時機!
任何事物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在本人眼中投資只有時機(timing),沒有錯對!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經濟已經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下一步會怎樣發展?
3. 致富之道,一字記之曰:“勢”。
論勢古已有之,並非什麼新發明或現代化事物,中國的太極陰陽、西方的經濟時鐘和周期理論,都離不開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的道理。
4. 市場力量便是如此﹕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即使巴菲特亦然。投資者與其自恃才智過人,不如追隨趨勢,看看哪個國家經濟在冒升、資金在流向哪個市場、哪個行業在興起。只要掌握到任何一個市場大趨勢,都可帶來驚人的回報。
欲學趨勢,必先訓練自己擁有平常心,承認自己不比別人聰明,明白世事無常並達致無我境界。
5. 真正的價值投資,投資者是做不到的,因為價值難以判斷。何謂昂貴,何謂便宜?此一時、彼一時也。當一個人多日沒飯吃時,他可能願意傾家蕩產,以求換得活命的機會。在不同時期,投資者對”價值”的看法每每不同。
6. 欲投資成功,應先學習拓寬自己的眼界,要用無國界的地球人角度觀察世界:美國衰落、日出東方、”金磚四國”以及其它蓬勃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系的崛起,都對我們的投資決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金融系統已破爛不堪,必須重建才可重獲世人信任,為此美國總統布什邀請了代表全球GDP90%的20個國家首腦,包括10個新興經濟國家,出席2008年11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所謂的G20峰會,其實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讓各成員國就經濟、貨幣等問題進行非正式對話。而所謂G20國家,其實是加入發展中國家後的統稱,包括中國、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等。G20峰會出席國家的數目其實不止20個。
7. 過去是歷史,將來是未知;人只能改變未來,卻無法改寫歷史。思想如流水,混濁之時往往看不清,只有平靜下來才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