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頻講解Costco是如何引爆上海】一夜暴漲60億美金?外資賣場在中國紛紛節節敗退之時,為何最晚進駐的Costco能躺贏?瞠目結舌的好運背後是謹慎的戰略試水。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COSTCO在中國拓展的戰略路徑,體會一下管理層那恰到好處令人窒息的操作$好市多(COST)$

8月27日,大名鼎鼎的美國超市Costco來中國了,開店當天人山人海,引發了附近所有道路的嚴重擁堵,超市堪比春運現場也是沒誰了。

相信所有人聽到這裡都會覺得,一家外國超市進中國有啥大驚小怪的,沃爾瑪、家樂福、樂天等多少超市巨頭都在中國鎩羽而歸,即使多一家又能改變當前的格局嗎?我們不妨分析一下Costco到底能否在中國有一番作為呢?

一、Costco終於進中國了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消息,在天貓開店5年後,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全球第七大零售商Costco(開市客)宣佈在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落戶上海閔行,8月27日開業。今年以來中國商超業風雲變幻,選擇在這個時機進駐,Costco步入了一個刀光劍影的修羅場。

1976 年,第一家採取會員制的倉儲批發俱樂部Price Club 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成立,7年後,另一合作夥伴Costco 會員制倉儲批發公司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成立。1993 年兩家公司合併為PriceCostco 公司,1998 年正式更名為開市客股份有限公司(Costco Wholesale)。目前Costco在全球11 個地區經營逾770 家賣場。

Costco的中國大陸市場首家門店位於上海閔行區,總購物面積1.4萬平方米,停車場可容納1200個停車位, Costco方面稱,這是其全球最大的停車場。

Costco實行會員制模式,消費者需要預先支付會員費(正式價格299元)成為會員後才可進店購物。付費會員模式最開始由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於1996年帶入中國,同期進入的還有麥德龍、普爾斯馬特等,但他們在後續發展中都經歷了挫折,或取消付費會員制,或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只有山姆會員店仍在堅持付費會員制,會員費最低260元。

這讓人不禁疑問了,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是一個零售高度發達的市場,在中國市場上,之前以會員模式進入中國的大型連鎖超市企業,比如說麥德龍等最終都是鎩羽而歸。而近些年來,在中國電子商務的連環打擊之下,各大國際國內連鎖超市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就舉幾個小例子:

1、據北京商報報導,2019年以來,沃爾瑪在華關閉超過15家門店。
2,麥德龍屢屢被傳出售在華業務。據21世紀經濟報導,此前參與競購的分別是京東、騰訊支持的B2B食材服務商彩食鮮,騰訊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蘇寧易購。
3,上海高島屋官方宣布,將於8月25日終止營業。雖然後面又宣布復業,但是問題的確嚴重。

這些店有些關店成為了習慣,有些乾脆甩手轉賣給了他人,更有甚者直接退出中國,所以在中國消費者已經被電商“養刁了、慣壞了”的情況下,Costco這個時候才進入中國還有戲嗎?

8月27日,“零售之神”Costco $(COST)$中國大陸首家門店在萬眾期待中於上海市閔行區正式開門迎客。

過去幾年中,在任何公開場合,無論是論壇、沙龍、頒獎禮、新聞採訪,只要有發聲的機會,我都不遺餘力地替Costco打Call。

因為在我看來,做零售一定要學習兩個企業,一個是蘋果,一個就是Costco。前者把一個桌子都擺不滿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後者用8%的毛利、3000個SKU、1.3萬美元的坪效,把沃爾瑪打得落花流水。

很多人覺得Costco的成功是因為它的會員制、供應鏈、選品、定價……,當然沒錯,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讀懂了人性的本質,抓住了零售的本質。

2014年秋,我帶著團隊拜訪Costco美國總部

“不買就吃虧”的極致體驗

在過去六年時間裡,我每去到一個國家,只要聽說當地有Costco,無論自己的行程有多滿,都會抽出時間去逛一逛。

Costco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我如此著迷?

以消費者的身份來講,Costco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整隻烤雞隻賣4.99美元,一條熱狗隻賣1.5美元,一支冰激凌只賣1美元,而且30多年保持價格不變。

Costco的熱狗隻賣1.5美元且30多年未漲價

“最便宜”是Costco最大的吸引力,比如百貨類商品它會比市場平均價格便宜30%至60%,食品類至少也有10%至20%的價差。因為如果比別家貴,第二年就沒人續會員費了。

原則上,Costco所有商品只賺取1-14%的毛利,如果要超過14%,必須上報給董事長簽字審批。

為了給顧客搜羅世界各地的“尖貨”,Costco派人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地進行採購,只為爭取到最好的價格。Costco的商品普遍以“量販裝”出售,是為最大程度地提升產品的性價比,給消費“不買就吃虧”的極致體驗。

消費者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不分階層,人人都有“花得更少買得更好”的心理,Costco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並不遺餘力地誘導它,滿足它,就是它對人性的洞察。

無理由退貨的“瘋狂”承諾

Costco跟消費者約定,除了電子產品、數碼產品需要在購買後90天內進行退換外,其它商品沒有退貨期限。顧客在買完單後,隨時都可以拿著商品去到門店無理由退換,而且不需要提供購物收據。因此有人成功地退掉了吃了一半的西瓜、孩子玩膩的玩具、吃得只剩骨頭的牛排……只需Costco會員卡里有消費記錄,哪怕買了好幾年的商品,都可以無理由退掉。

上述那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退貨行為在社交上發酵並被很多人模仿,甚至有人調侃,只要有一張Costco會員卡,靠著免費退貨的政策就能養活自己。

當很多零售企業還在為“退貨率”“損耗率”斤斤計較的時候,Costco制定這樣的規則簡直就像給自己挖了一個無底洞。但在Costco看來,這是他們“與消費者站在一起”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而且實際上,因為這種“無原則”的政策,最後反而Costco的退貨率特別低。

歸根到底,這還是Costco對人性的洞察——人性的本質都有“貪”的一面,就是對名、利、物、財的追求、佔有的慾望,但是人的教養教育、社會屬性又約束著人“貪”的行為表現。

Costco是名創優品的導師

2013年,我以二次創業者的身份第一次拜訪了Costco,驚訝於Costco極致的供應鏈效率、極致的選品、極致的定價策略,以及在消費者中極致的口碑。後來我專門帶著團隊前往Costco美國總部拜訪,與Costco的高層以及基層員工進行深入的交流。

美國零售業平均sku約為1.4萬個,沃爾瑪的sku數量超過10萬個,Costco的sku只有3700個左右。比如薯片這個商品,沃爾瑪的貨架上琳瑯滿目,各個品牌應有盡有;Costco一般只有2-3個品牌,而且都是直接向廠家定制的大包裝。

sku少,價格帶窄,既節約了顧客挑選比價的時間,也便於庫存管理,再加上大規模採購可以壓縮進貨價,最後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多。

沃爾瑪的毛利潤大約在25%,Costco不到它的一半,庫存週期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二。Costco與沃爾瑪門店面積相當,它的坪效約為1.3萬美元,相當於沃爾瑪的2倍。沃爾瑪每一千平方米大約用到20-24名員工,而costco只需要12-14人,Costco的人效是沃爾瑪的六倍。用更少的人手,更快的周轉,更低的毛利,為消費者提供最具性價比的商品,這就是Costco的效率。

Costco的案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而這些啟發也成為我下定決心創辦名創優品的動因。

“高品質、高顏值、高效率,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的三高三低原則,是我從Costco身上學到,融入過往做實體零售的經驗,為名創優品確定下來的經營理念。

“新零售”Costco玩了43年在國內的零售業者、學者們還在為“新零售”的概念爭論得不可開交的時候,Costco這家創辦於1976年的零售企業,已經把“新零售”實踐了整整43年。

零售是一個彎腰撿鋼鏰的行業,這個行業存在了幾千年,發展到今天已經高度透明,早已沒什麼秘密可言,大家都爭奪薄如刀片的利潤,比拼到最後,無非是看誰的效率更高。

更高的效率、更低的價格、更好的品質、更深入地洞察人性,就是“新零售”。

早前Costco即將進駐上海的消息傳開後,有來自消費者歡呼的聲音,也有來自新聞媒體質疑的聲音,其中一個觀點是“中美家庭人口結構和人均居住面積不同,小家庭場景能否支撐食品和生活用品倉儲式、批發式採購模式,要打個問號”。

今天,Costco上海店開業第一天,相關的消息不斷從社交媒體傳來:購物者的汽車在門口排出兩公里、車場門口要排隊輪候放行、由於客流量過大,政府部門與商場決定暫時採取限流措施、新店開業會員卡已賣出16萬張……

洞察人性、克制貪婪、控制毛利、聚焦產品……Costco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零售最樸素的本質,並把購物熱潮從美國成功蔓延到國內。

而Costco火爆的背後其實是商品,高性價比且差異化的商品是關鍵!這值得熱衷於流量與模式的中國商界反思!

(來源:名創優品葉國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Costco
    全站熱搜

    GoForTr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